當銀行拒絕貸款:創業者應如何自救?
- Agnes Lee
- 12 minutes ago
- 2 min read
創業初期,現金流是一切營運的命脈。不少創業者在資金吃緊時,第一時間會想到「申請銀行貸款」。但現實是,銀行對新創企業的貸款審核並不友善,缺乏信用紀錄、營收不穩、無資產擔保,常常讓申請被拒絕。那麼,當銀行說「不」之後,你還有什麼選擇?
一、先理解為何被拒:找出癥結才能突破
申請失敗不等於沒希望。首先你得知道銀行為什麼拒絕你:
信用紀錄不足或評分太低:新公司無歷史數據或個人信用不佳。
財報不完整或亂帳一堆:無法提供合理的損益表與現金流預估。
資本額過低,無實體資產:無法提供擔保或抵押。
行業風險評估偏高:如餐飲、零售、接案型產業常被認為風險高。
找出拒絕的原因,才有機會補強並重新申請,或尋找替代方案。
二、替代方案:靈活多元的資金取得管道
1. 政府補助與貸款計畫
台灣政府提供多種創業貸款與補助,如青創貸款、勞動部小型創業鳳凰計畫、中小企業處技術型補助等。這類方案對新創較有包容性,且利率較低,還可結合諮詢輔導。
2. 天使投資人與創投機構
若你的產品或商業模式具潛力,可尋求早期投資人支持。他們不只提供資金,更可能帶來資源、人脈與市場切入的機會。
3. 群眾募資
群募不只可以集資,也是一種市場驗證。平台如 flyingV、嘖嘖、Kickstarter,都曾協助台灣創業者成功獲得初始資金。
4. 私人借貸與合作夥伴注資
透過親友借貸、策略合作夥伴的入股,或短期資金支持也可渡過初期難關。但要記得,這類方式最好有書面約定,避免日後糾紛。
三、從帳務管理開始,提高貸款成功機率
很多新創被拒絕,關鍵在於財務不透明。你可以這樣開始建立財信:
申請統一編號並正式設立公司:借址登記是節省成本的有效做法。
規律記帳與報稅:建立可供審核的財報資料。
設立專戶,避免公私帳混用:展現公司財務的獨立與規模化潛力。
結語:從制度建立開始,讓資金願意靠近你
創業不是只靠點子與熱情,資金能否順利取得,往往決定了事業能否長期存續。當銀行拒絕你,不是世界末日,而是提醒你把基礎打穩。

Comments